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名师工作室 > 教学案例

【杨邦俊】关于李金莲老师《合欢树》教学的评价

出处: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12-26 16:50:46   您是第0位浏览者

 

 

李金莲老师执教的《合欢树》,充分展示了一个优秀语文老师的良好素质。作为散文阅读课,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文本阅读,把握散文塑造的形象,细心品味作者沉淀在文本中的情感态度和形象背后的意义,要让学生读懂文章,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   

本案例教学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教学的整体构思就是如此,但也还有很多继续发挥的空间。比如,第八段,母亲栽种合欢树,以及此间表现出来的种种情感,表现了母亲当时什么样的心态,这种心态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如果教师能够深入引导学生探讨,则课堂教学会更有深度。

《合欢树》这篇课文金莲老师多次执教,据她自己介绍,每次教后都有不同的感受,阳人多次听她讲授本课,看出了她对教学的执着追求,对教学精益求精的态度。这是一个语文人最应该有的品格。对此,很赞赏,这里推出金莲老师第一次在五峰一中执教本课的实录和她在本校青年教师比赛后所写的教后记,期望引发大家的讨论、交流。

 

 

 

教学实录

《合欢树》课堂实录

宜都一中   李金莲

 

师:同学们,我是来自宜都一中的一位老师。今天来到了五峰一中,觉得特别荣幸。五峰一中的校园花团锦簇,绿树成荫,令人心旷神怡。同学们精神抖擞,笑意盈盈,更令我心生温暖。请问同学们,你们的校园里有一种特别的树——合欢树吗?

生:没有!

师:有点遗憾!请问哪位同学见过合欢树呢?

生1:我见过!我家邻居屋前长着一棵合欢树。树已经有两层楼那么高了,树叶很像含羞草的叶子,风一吹,树好像在跳舞一样!我还见过合欢花,花是粉色的,就像小扇子一样,感觉花朵毛茸茸的,很讨人喜欢!

师:这位同学的语文功底真不错!树像在跳舞,花像小扇子,两个比喻句将合欢树描述得真生动啊!今天,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近史铁生笔下的“合欢树”。同学们知道史铁生吗?

生:知道!

生2: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师:史铁生笔下的合欢树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们先来看看:史铁生笔下的合欢树长在什么地方?

生:小院里。

师:母亲为什么将合欢树栽进小院?在母亲眼里合欢树只是一棵普通的树吗?学生一起朗诵课文第八段后回答问题。

(生齐读课文第八段。)

生3:文中说母亲从来都喜欢花花草草,栽合欢树表现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母亲把合欢树的命运同儿子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母亲希望合欢树茁壮成长,其用意是希望儿子顽强地活下去。在母亲眼里,合欢树是一棵希望之树。

师:这位同学答得真全面。在母亲眼里的希望之树在作者眼里,只是一棵普通的树吗?找出作者直接描写合欢树的句子,品味作者情感。同学们可以讨论交流。

生4:(读作者直接描写合欢树的句子)我感觉作者对合欢树的情感很复杂,他想看树却又不敢看,不敢看又忍不住去看,可能他一直不知道怎样面对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其实是史铁生对母亲的情感。在作者眼里,合欢树是母亲的化身,合欢树融入了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疚之情,所以作者不敢直面合欢树。

生5:我还注意到文中三处写到了树影儿,那个孩子看到树影儿不哭不闹,孩子应该从树影儿中感受到了母亲的爱。

师:你们分析得都很有道理。作者对合欢树的情感就是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作者对自己的母亲有怎样复杂的情感呢?文中哪些段落在写母亲?

    生:课文1——5段。

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母亲的?

生:时间顺序。

师:请同学们找出有关母亲说和做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可以讨论交流。

生6:“我”十岁时,母亲说的是:“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可见母亲很自信、自豪,也很得意。做的是: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可见母亲爱美、热爱生活,心灵手巧。

师:你分析的有深度,你能带着自信得意的语气将母亲的话再读一遍吗?

(生6读母亲的话。)

师:母亲的形象后来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生7:“我”二十岁时,母亲说的是:“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 母亲虔诚地鼓励儿子。“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 母亲怜惜、自责、愧疚。母亲做的是:全副心思放在给我治病上。母亲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为了儿子,她付出了全部。

生8:治腿绝望后,母亲鼓励我写作,从母亲的说和做当中,我觉得母亲在“装”。

师:这个“装”字用得有特色。给我们详细地解释一下母亲为什么“装”?

生8:母亲的内心已经极度痛苦了,但她不想让儿子知道,她必须强颜欢笑,才能让儿子有活下去的支柱。一个“装”字写出了母亲的无奈,更表现了母亲的伟大!

师:同学,你的见解太深刻了。令我对你肃然起敬!看来我们这个班真是卧虎藏龙啊!请同学们思考:母亲为儿子全心付出,儿子对母亲的态度如何呢?从文中找出“我”的话。

生9:“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可见儿子只关注自己的痛苦,对母亲的付出不理解,不配合。

师:儿子最终理解了母亲吗?

生:理解了。文中说:我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儿子终于理解了母亲的苦。

师:请看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心声: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

(生齐读,读后唏嘘不已。)

师:儿子是在什么时候理解母亲的?

生:获奖之后!

师:为什么获奖之后他才理解了母亲呢?

生10:我想:儿子看着今天的成功,最想分享的人就是母亲。因为他的成功是母亲用生命换来的。母亲为儿子操劳一生,也痛苦一生,牺牲了一个女人应有的生活、事业、幸福,在痛苦与折磨中无处言说,49岁就离开了人世。而今天,儿子有了成就,这是母亲最想看到的。但母亲已经看不到了,这让儿子怎能不愧疚、不伤心呢?

师:这真是——

生:子欲养而亲不待!

师:这位同学,你对课文分析的真是深刻。我感觉你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相信你一定不会让母亲失望的!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其实世界上还有一种美好的声音,那是赤子对母亲的呼唤!趁父母健在,让我们去抚平他们的委屈,回报他们的爱吧!请看倪萍朗诵的视频——《母亲》!

(学生看视频,视频很感人,学生不禁流下泪来,现场一片轻泣声。)

师:你和母亲之间有类似的事吗?由矛盾到化解的事情。

(学生讲和母亲之间的事,讲得感人,几度哽咽!我深受感染!)

师:同学们所讲的事正如史铁生在结尾处说的:悲伤也成享受!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生11:作者在母亲去世后,内心的痛苦是铺天盖地的,但作者却收敛地写到:“慢慢走”,“静静地呆一会”,他在回忆和母亲的一幕一幕,回忆的过程是悲伤的,但回忆过后又会留下温馨。所以悲伤也成享受!

师:你真正走进了作者内心,所以你读懂了作者!史铁生曾说: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生齐读这段话。)

师:文章最后写孩子去看树有何意义?

生12:我想树代表着母爱永恒,母爱会传递下去!作者也给自己的情感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师赞许!)

师(小结):一棵合欢树,曾是母亲对孩子情感的寄托,现在却是儿子对母亲思念的载体。一棵树里有多少故事,又蕴含着多少情感呀!让我们在品味《合欢树》的过程中品味天下父母共同的情感,及时回报父母的爱吧!

         斯人已去 ,空余合欢遮日月;

         此情犹在 ,留有树影满院庭 。

 

学无止境    上下求索

——《合欢树》教学后记

比赛课已经结束,一切都过去了。到教室上该上的课,谈笑风生。回办公室做该做的事,井然有序。日子一如从前!

当周围都静下来,当暗夜忽然醒来,还是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噬啮着我的心。对,是《合欢树》!又一次留下遗憾的课堂。

学校举行“教师比武”活动,其中一个环节是上课比赛。我决定上《合欢树》,此课我曾到五峰一中上过,想到那次课堂上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我决定改进一下再上。而且自父亲过世后,我对此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每读此文必泪盈眼眶。深深打动过我的文章,我想我能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

开始备课了,我仔细回顾上次写的课堂实录,觉得课堂思路暂且不变。想想这节课我能给学生什么新的东西呢?夜里,我反复再读课文,读着读着,想到我去寻找合欢树,想到父亲过世时路过合欢树的情景,于是忍不住提笔写下《走过合欢树》这首诗。第二个晚上,琢磨出了有创意的板书。第三天,已到星期五了。我请杨邦俊老师帮我重构了课堂。周末闭门不出,在家一点一点地磨课。

周一在二(17)班试讲,我们组内的老师齐聚一堂,来得很齐整。看着陌生的课堂,陌生的学生,心里竟然不太淡定了。第一个问题就把学生问住了,而我没有把细节想清楚,学生反应也很沉闷。一节课就在沉闷的氛围中过来了。

我又找到了杨老师,他很细致地指出我的问题,并指导我怎么将一个问题问具体。他还将他的听课笔记一一指给我看,让我下去修改细节。回办公室后,老师们也很诚恳地帮我提出了改进的办法!

我的导师江老师还告诉我说:“大道至简,一节课装不了太多的东西。我们只做一件事,通过朗读弄清文章情感。全身心将自己投入到文本中去,然后用语言的魅力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平心静气地将学生带入本文深沉宁静的情感中去。”

我便循着这个方向走去。确定好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全文情感的目标,再一遍遍打磨此课。第二天在自己文普班试讲了一下。第三天,江导师让我在他班上试讲。第一环节,我让学生复述全文,结果学生一站起来就坦率地说道:“老师,我们还没看完全文呢!”根据杨主任的指导,我幸好在细节上下了功夫,学生答不上时我知道怎么引导他们了。点学生朗读第一段时,我让学生推荐一人起来朗读。他们推荐一个叫刘志伟的人,这个学生一开口,我就发现学生在调侃他,刘同学生硬的节奏根本就是不常朗读的结果,失望之余,我发现这个学生读得很认真。特别是“我那时还不到十岁呢”很有点骄傲的语气。学生们会心一笑,鼓起掌来。我也会心一笑,说:“刘志伟同学,你真是很有朗读的天赋,你读的这句话完全把我带到当时的情境中去了。同学们,你们推荐的同学真是很有水平的呀!”同学们哄笑,课堂氛围顿时轻松起来。第二段朗读时,他们推荐了李清于同学。清于同学对文章并不熟,但是确实读出了感情,她对语言的感觉特别好,我觉得她是在用心体会文章。我对她的表现甚为满意。在学生们的带动下,接下来我配乐声情并茂地为学生朗诵了两段。在那样的氛围之中,在音乐的感染下,我忘记了一切,被文字本身陶醉,读到“她心里太苦了”时,我的眼泪已不觉上了眼眶。诵毕,教室安静极了。我慢慢缓过神来,让学生谈谈为什么说母亲心里太苦了,学生答得流畅有深度。我在他们的回答中自然地出示了有创意的板书,最后声情并茂地诵读了我的原创诗《走过合欢树》,读完,教室又是长时间的静默,有的同学已在擦眼泪。而我,早已说不出话来。下课铃就在此时正好地响起。喊“下课”后,学生们很真诚很大声地说:“老师再见!”而我,也激动地一遍遍地说道:“谢谢同学们!谢谢同学们!”

星期四,正式比赛了。一进赛场,才知道电脑出了问题,声音打不开。想到有三段音乐要放,一时间,我有些慌乱。而上课铃也在这时响了,还没有稳定情绪,我就开始上课了。前面部分,学生进展得还顺利,我的心里老想着今天怎么没有出现昨天的惊喜场面呢!由于我在课前进行了充分地预习和提示,我提的问题学生一下子都答出来,我连引导的机会都没有了。在处理读的部分时,第一个学生读得很有震撼力,第二个学生读之前,我想没有音乐了,就将个人读换成齐读,谁知齐读并没有达到好的效果。我的心渐渐沉不住,到我朗读时,想到此处音乐出不来,我的情绪也没有跟上去。心里总出现:今天怎么没有昨天氛围好啊?此处音乐怎么出不来呢?昨天全身心投入到文字中的静气全没了,学生也在我的影响下稍显浮躁。一节课,就在焦虑不安中结束了!

课后,杨邦俊老师仍然鼓励了我,让我失落的心稍得宽慰!他很认真地指出:从提高的角度来讲,本课应该细细分析文中作者写合欢树的句子,他是怎样将对母亲的情感写成对树的想看而不敢看的?那些含蓄的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如果能够将这两点讲清楚,课堂的深度应该会更进一层!再将合欢树的讲解贯穿始终,让听者在这节课里对合欢树有个整体印象,效果就更好了!杨主任一番话,确实令我有醍醐灌顶之感!杨主任还鼓励我说:“只要你这样执着坚持下去,一定会大有进步的啊!”

纵观此番上课的前前后后,感觉教育始终是有遗憾的艺术,那些最美好的东西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教师自己的情绪状态对学生是更大的影响!在整个过程中,幸好有恩师们一直在帮助我。而我,也通过磨砺获得了一些教育的真谛!

学无止境,我会努力上下求索!

 

 

  • 相关新闻
banner
  1.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常见问题 | 网站声明 | 隐私声明 | 网站管理登录 | 旧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