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名师工作室 > 理论探索

传统文化教育的远与近

出处: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11-19 17:20:26   您是第0位浏览者

 

传统文化教育的远与近

 

原载《新课程研究》2014年第10期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学 江勇 杨邦俊

 

5(0).传统文化.jpg

 

摘要引导中小学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各学科教学都有责任,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学科更是义不容辞。传统文化与我们的学校课程到底有多远?与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学又应该有多近?广大中小学教师可以有哪些作为?本文立足现实,作一些简要的评议,并结合我们自身的实践,介绍一些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教学中运用的实例。

关键词传统文化 基础教育  发展现状  改革构想

作者简介杨邦俊,男,汉族,中学高级教师。工作单位:湖北宜都市第一中学。研究方面: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公开发表《阅读互动论》《人本教育论》《生态课程论》等学术论文和教学案例70多篇。

江勇,男,汉族,中学一级教师。工作单位:湖北宜都市第一中学。研究方向:传统文化的阅读与教学。在《语文学习》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多篇,2014年执教湖北省网络研修大型公开课“中国传统士人的读书生活”。

 

一、    传统文化与基础教育的远

 

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座美不胜收的山水名胜,既有风景秀丽的崇阿,险峭挺拔的巉岩,又有幽古深永的沟壑,下临无渊的绝壁,到处是迷人的果实,是一座绿色的海洋。高山仰止,景行景止。我们的中小学课程,看起来离其很近,但实际上相距还很遥远,通向这座名胜的路途也还十分漫长。

1.与学生生活的远。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是以儿歌、童谣等形式口耳相授的,孩子们学习的早,诵习的时间长。《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儿歌童谣,孩子出生后,开口说话,家长就引导他们诵读,慢慢到了入学年龄,又作为启蒙教材,反复诵习。这些文字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易诵易记,可历可为。例如《三字经》开篇就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百家姓》,从表面上看只是一部单纯介绍姓氏的童谣,但它实际上是一部中华姓氏文化的索引,所引504个姓氏,虽然只占中华民族众多姓氏的一小部分,但却是引领中华子孙走向姓氏文化巍巍殿堂的津梁,孩子们在日诵夜课中,慢慢就能深入中华姓氏文化的堂奥,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和久远,就能感受到其中无穷的魅力,追宗怀远,产生巨大的教育作用。有了这种教育,传统文化就深深地融入孩子生命的根基之中,终身受用不尽。然而,到了现代社会,崇尚科学化教育,进入读图时代,孩子一出世,见到的是电视、手机,接触到的是网络、微信。高科技的东西让孩子们眼花缭乱,也让孩子们逐渐远离传统,丧失文本阅读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没有文化,传统文化正在离孩子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2.与学校教育的远。古代学校非常重视做人教育,以《诗》、《书》、《礼》、《易》、《乐》、《春秋》等传统经典和礼、乐、射、御、书、数等日常生活技能教育学生。对于帮助学生修养德行,学习礼仪,通晓事理,陶冶情操,修炼本领,治国统民,防身驱邪、生存立命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诗经》,作为正宗的儒家文化的代表,古时候是用来供人配乐演唱的,既可用于各种典礼,又可供人娱乐,还可以用来风化民众。学生通过对《诗经》的反复讽诵歌咏,能够得到儒家文化的教化和熏陶。有了这种教育,一方面能够修美语言,帮助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人们可以自由地摘引化用,以艺术的形式,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赋《诗》言志,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另一方面又能借以加强自己的政治、道德修养,古人讲,经过诗教,可以使人温柔敦厚,又说:《诗》者,远之可以事君,迩之可以事父,从中能够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可见传统文化教育是典型的做人教育,对端正人的品行有重要作用。到了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全盘照搬西方社会的教学模式,按照科学教育的原则设置学科课程,采用精细化教学的方式实施教学,传统文化已经离我们的学校教育越来越远。

3.与语文教学的远。古代教育是典型的民族化教法,教师依据汉语文象形表意、婉曲讽喻、音形义相生相趣的特点,采用以语感教学为主的教育方式。教师教学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讽读朗诵,因声求气,来亲近、接触、感获先哲沉淀在文本中的情感和思想,深刻理解文本的情趣和意旨,马一浮先生将其称为“讽味遗言”;与此同时,教师又通过自己特有的“诵”“吟”“咏”“唱”等汉语文表现形式,来向学生宣示自己的思想倾向、情趣爱好、文人雅趣。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耳濡目染,获得鲜活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马一浮先生称之为“亲承音旨”。现代语文教学一反传统,走形式化、工具化的路径,课堂教学采用讲授法和练习法,学习的重点是语修逻文、字词句篇,突出的是逻辑思维训练。又用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做高考的应试训练。语文教学已经很少看到传统教育常用的讽读、墨义、疏注、聆受、驳难等教学形式,耳濡目染的传统教学方式正在被急功近利的现代教学所取代,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远离我们的语文教学。

4.与母语课程的远。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经过几千年发展,形成了很多分野,诚如一座真正的名胜,有秀色,也有暗面,有精华,也有糟粕。到了现代社会,我们再来欣赏、攀援传统文化这座大山,就要善于挑选美好的景观,就要学会剔除破败的枯叶。要全面正确地认识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地说传统文化的好,也不能简单地说传统文化的不是。我们需要认清传统文化的主体,综合它的各个侧面,圆融贯通,才能全面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母语课程建设,理应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这根主线,重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要构建传统文化的母语课程教育体系。首先,应考虑传统文化教育的框架结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就主流而言,有儒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众多流派,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对国民精神的影响也有差异。母语课程怎样把这些传统文化请进教材,学生在什么年龄时段学习哪种文化最为适宜,选择哪些代表作家的作品,最具有教育效果,各种文化之间怎样形成配伍和互补,文章选进教材以后,能不能被学生接受,都要深入研究,通盘考虑。不是简单的选几篇文言文作品进教材,不是挑选几篇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目做课文,就能有效的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现代母语课程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开发、利用都还十分有限,真正的传统文化教育离我们的母语课程还很远。

 

二、        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近

 

中国传统文化犹如一座巨大的宝藏,有取之不绝,用之不尽的资源。玉工取其璞以为玉,金人拣其砂以为金。富者寻其珠宝,贫者获其膏粱。庖者以鼎,厨者以铛。对于那些深谙传统文化的教师,尽管离古代文化的时空很远,但在他们日常的教育和课程教学中,无不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养分,传统文化实际上离他们很近。因此,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善于利用传统文化来培养民族精英,弘扬传统美德。

1. 与语文教学的近。现行语文教材对传统文化虽然缺乏系统的介绍,但是,也收录了一些传统文化代表人物的经典作品,教学中,只要教师有较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较高的教学立意,立足教材,适当增补内容,也能制出传统文化教育的大餐。传统文化教育实际上可以离我们的语文教学很近。

高中教材收录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学生在初中又学过陶潜的《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上完教材,我们认为有必要为学生系统介绍一下陶渊明。于是,以“中国传统士人的读书生活”为课题,设计了一节传统文化教育课。我们从人教版《语文》读本中选取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作为拓展教材,选配宋代苏轼的《和陶读《〈山海经〉十三首》和清人孔继镕《读晋皇甫谧〈高士传〉和陶读〈山海经〉十三首》作为补充教材,设计语文教学。苏诗和孔诗用的都是陶诗的原韵,苏轼在诗前还有小序,说“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七皆仙语,余读《抱朴子》有所感,用其韵赋之” 。陶渊明读《山海经》,苏轼读《抱朴子》,孔继镕读《高士传》,读书不同,好读书则一脉相承。苏、孔的和作体现了对陶渊明的喜爱。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游戏,也不是对陶渊明生活的简单复制,它是对陶渊明理想生活方式的认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陶渊明是一个公认的清高典范,从唐宋到元明清,不知影响了多少士人,他们在人生失意的时候,无不从陶渊明身上找到了精神的归宿,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最终从卑污的物欲中走出。

教学过程从已学课文的回顾开始,引导学生认识陶渊明作为隐逸诗人、清高典范的精神品格,帮助学生明白,陶渊明读书的真正意义是在人生的逆旅中消除孤独,增强自我,提升境界,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士人的崇高品节。学完课文,我们又回归现实,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浅薄浮躁的时代里,许多人在精神上陷入焦虑,但是,只要我们走近陶渊明,就能找到一帖退烧的清凉剂,陶渊明的人生观能够帮助我们保持人性中原本的善良,纯洁的善根,抵御尘世的种种诱惑。课文教学超出了一般语文教学的水平,显示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丰富内涵。

2. 与课程改革的近。当前正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学科课程的改革为我们开发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做人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时机,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又为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传统文化教育与课程改革距离变得非常近。为此,我们利用课程改革开设选修课程的时机,在高中学生中,开展《论语》全读和 “诸子”选读教学,收到较为显著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高一年级上学期,我们帮助学生精选优秀的《论语》版本,引导学生每天用20分钟阅读原著,用一个学期读完全著。训练的基本线索为:读原著—记手记—写心得—照言行—开论坛—作点评—重读原著。

高一下学期,指导学生选读《孟子·万章》《孟子·告子》。孟子在这两章提出著名的四圣说四端说。前者,提出中国古代评价圣贤的四种类型及其标准,选择本节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自己的人生榜样,有助于引导学生实现智慧人生。后者重点论述人的生命本原中具有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恭敬之心四种善端。学习本节内容,对于帮助学生修养美好的人性,培养健全的人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二上学期,选读《墨子·公输》。让学生感悟墨子的非攻思想,思考怎样运用墨子的思想来应对当今的世界环境。高二下学期选读《韩非子》外储说中的《楚王谓田鸠》《晋文公攻原》《公仪休相鲁》三个故事,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法家治国御臣的艺术,增强学生的政治智慧, 学习治国理政的本领。

 高三上学期,选读《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和《庄子》养生主中的《右师之介》《泽雉》《 秦失吊老聃》。通过阅读老子的这三章,体会“美恶相对”的概念,明白“信言”和“美言”的不同。学习老子“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以之争”和“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人生智慧。通过学习庄子的这三章,体会庄子顺应自然,逍遥自在,安时处顺的精神境界。

此外,我们还在高一至高三年级每一学年,举行一次《诗经》专题讲座,引导学生走进那些看似“卑俗的山歌俚曲”里,思考现今日常熟悉的事情,想到人生天然的悲苦和伤逝,告诉学生这样的事情过去有过,以后还会有。在一种自然、朴素、亲切的氛围中,体会先民的心声和情感。

3. 与学生生活的近。传统文化有很多内容原本是指向生活、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一个优秀教师要善于联系现实生活,创造生动的教育情境,利用传统文化来教育学生。这样,传统文化就离学生的生活、离我们的日常教育非常近。

教学中,我们经常把自己阅读文化经典的心得展示出来,教育学生。例如,一日早晨,笔者在教室读《论语·阳货》,读到阳货对孔子说“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时,抬头一望,窗外的太阳正上来,阳光很艳,赶忙板书:

 

阳人(笔者的笔名)于教室读《阳货》,及仰,日搏,正赤。所见与货非也!

 

短文暗喻阳货不懂孔子。写毕,教师借机、借景给学生讲孔子不是不愿意出仕,而是不愿意和权贵同伍。联系现场情景来讲授经典,有情有景有幽默,微言大义,学生大悦。

又如,为了激发学生对史传文学的兴趣,我们在课内引导学生选读了《史记》后,课外激励学生向太史公学习,也给自己写写小传。2013年我们还将学生写作的小传结集印刷,书出以后,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这一做法,不但激发了学生读史的兴趣,而且把读史、做人、著文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成长。学生读得愉悦,做得认真,写得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

 


banner
  1.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常见问题 | 网站声明 | 隐私声明 | 网站管理登录 | 旧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