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12-19 10:45:57 您是第0位浏览者
帝国的迟暮:康乾盛世下的危机
(1661-1795)
宜都一中 刘宇
(此文系2017届高三历史备考会研究课学案)
【学习重点】17、18世纪中西方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表现。
【学习难点】如何站在文明发展的角度理解康乾盛世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危机。
【考点链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考点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2 手工业的发展 考点3 商业的发展
考点4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考点3 文学成就
考点4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教材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四课;必修二第一单元相关内容;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四课,第三单元相关内容
【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走进盛世
材料一 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清世宗实录》卷83
材料二
▲清康雍乾年间,北京前门商号林立、车水马龙,一派商业繁荣景象 | ▲康雍乾时期苏州半塘桥商业区繁荣景象的《盛世滋生图》 |
材料三 中国对外贸易的出口商品,主要是茶、丝、土布,尤以茶叶占第一位。……l8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平均从中国购买茶叶,值银400万两。而英国商人运到中国来销售的商品,主要是毛织品、金属和棉花,其价值远逊于中国出口的茶、丝,……,毛织品、金属、棉花三项商品的总值,尚不足以抵消从中国输出的茶叶一项。 ——《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戴逸
材料四 《康熙字典》《全唐诗》《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红楼梦》 等均在康乾时期成书……。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乾盛世的表现
第二部分:盛世危局
1、政治:17、18世纪中西方政治成果
对比17、18世纪中西方在政治发展方面的差异
2、经济: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铁搭:农具名。有4——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
在18、19世纪,农业飞速发展:更合理的轮作制,粮食产量提高,用了新机器,以及对牲畜品种改良与农业技术的改革……然而这些改变并不像工业上的变化那么迅猛,所以称之为“农业变革”较为妥贴……农业变革使工业化更充满活力。农业的盈余创造了资本,资本再次投入运输业与工业,促进了新技术在欧洲的传播。
——摘自《欧洲史》
对比中西方在18世纪农业发展的差异,对各自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3、思想文化:
乾隆四十六年(1781),上谕纪昀等人“依例改纂”南宋叶隆礼所著之《契丹国志》。(乾隆帝下诏改纂此书,部分原因是叶隆礼在书中曾引用胡安国的论断,称劫迫其父、开城归降后晋军队的杨承勋“变而不失其正”。这在乾隆帝看来是存有“华夷之见”,芥蒂之心,故甚为厌恶。)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1764年,狄德罗发现布列顿擅自对《百科全书》进行了删减,剔除了部分条目,以使书籍顺利通过审查。一向儒雅的狄德罗勃然大怒,指斥书商扼杀了二十位正人君子的劳动!主编认为:对条目的删减,无异于对撰稿人的不敬与侮辱,使这部书籍成为平庸而无价值的拼凑。正是这种对理性、对知识的尊重,使得包括狄德罗在内的一部分撰稿人在生存环境并不理想的情况下,创作出散发着希望与活力的条目。
《狄德罗传》 (法)安德烈·比利
材料反映中西方学者在创作自由度有什么差异?说明原因!
从《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的书目中反映出内容有什么差异?
第三部分:危局新途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过:“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的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西对比500年》
假如给你一次改变历史的机会,能够穿越到康乾时期,成为帝王的一位谋士,你会给他什么建议,从而避免19世纪中国悲剧的发生呢?
【检测巩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中国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评价材料中关于17、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推荐阅读】
专著:
《剑桥中国清代前期史》(上下卷) 费正清 崔瑞德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戴逸主编 辽海出版社
论文:
《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 黄宗智 《历史研究》, 2002(4):149-176
《中国与“早期近代世界”》 彭慕兰 《光明日报》, 201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