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德育天地 > 德育动态

德育研究:学生德育行为异化的现象、成因及对待问题的思考

出处: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6-11-17 14:17:15   您是第0位浏览者



 一、学生德育行为异化的主要表现
    当前,随着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德育正提升到空前的政治高度和创新实践高度,学生德育行为的主流更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就其不良行为表现来看,主要表现在:
     一是理想信念的自我化倾向。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于考试有一个好分数,今后有一个好职业,还有极少数是为了一纸文凭。为了报效祖国和拥有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读书的所占比例较小。在生活中以“我”为中心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的诚信观念和责任感普遍不强,甚至有的认为讲诚信就是“老实”,讲责任就是“固执”等。  
      二是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倾向。不少学生奉行的是多元化的道德价值观,是非观念淡薄,往往以对自己是否有利作为其判断标准,以收入高低、社会地位等名利来衡量个人价值。生活中崇尚时髦与消费攀比,在成人已然掀起的戒烟、限酒的文明浪潮中,学生中吸烟、喝酒还有所抬头。
      三是道德行为的庸俗化倾向。如擂肥、打架、骂人等行为时有发生,迷恋网络、游戏与低级黄色文化不能自拔的大有人在,在公共场合随地乱扔、出口成脏等不良举止表现得麻木不仁等。
      四是个性心理的极端化、脆弱化倾向。不少学生不能正确面对师长、父母的批评,不能正确看待一次考试的成败得失,不能正确处理同学间的友情和矛盾,不能辩证看待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在遭遇挫折和不幸或是与自己的心理认同不一致时,轻则郁郁寡欢痛苦难耐,重则报复他人或自闭自残甚至走向轻生。
 二、学生德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社会原因:
     当今是一个经济迅猛发展、文化五彩缤纷、物质极具诱惑的时代。首先,西方文化的渗透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学生的生活空间污染严重,社会上多元的价值观侵入学生的耳目和心灵。其次,社会上的文化市场鱼龙混杂,书刊音像影视、娱乐游戏、网吧等对学生产生较严重的心理和视觉冲击,以致对缺乏自控能力的青少年在思想、行为方面做出错误的选择和偿试,学生的是非观、道德观发生扭曲,道德行为发生偏差。如有的限身网络的虚拟世界,有的盲目追星赶月,有的染上黄赌毒等。其三,就市场经济体制而言,它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所诱发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不正当竞争导致的见利忘义、不择手段赚钱、造假售假等不正之风以及贪污受贿、贩毒走私等犯罪,也必然对未成年人产生较深刻的影响。
     2、家庭原因:
     家庭是青少年生命的起点,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起着非常特殊的作用。总体来看,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不够科学。如对独生子女的娇纵培养了“唯我”意识,对他们的期望过高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有的家长以工作忙为借口,把学校作为看管孩子的场所,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习不问不闻;有的不自觉地从小对学生灌输了金钱万能的思想,认为有钱好办事,学生过着衣食无忧、大把花钱的享乐生活等。其次,家长的不良身教言教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一些家长对社会不满,满腹牢骚,在学生心灵深处埋下了怨恨的种子;有的家长语言不文明,行为拖沓,让孩子自小忽略了文明标准,降低了处事原则。
     3、教育原因:
     首先,学校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教学质量考核有硬指标,对德育水平考核属“软”要求;对质量管理属轻车熟路,对德育操作属摸着石头过河;有的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停留在上好课传授知识就算完成了全部任务,全员育人往往只挂在口头上。其次,德育工作行政化趋向严重,往往以空洞说教、知识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实际与生活实际。其三,德育目标的层次性不强,往往要求过高,把对一个社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混为一谈,忽视了德育要求的层次性。比如,我们平时所提倡的“助人为乐”,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境界,属道德的最高层次,依次由高到低应该是“乐于助人,应该助人和不妨碍他人”。“不妨碍他人和应该助人”是道德观念,是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应首先教育学生做到,在此基础上再提升到“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感和“乐于助人”的道德境界。在现阶段,其实后两者多数人是难以做到的,但平时的要求却是后者,反倒把基本的道德观念忽视了。其四,德育科研往往流于形式,德育工作的前瞻性不强。往往是德育工作跟着形势跑,出现问题才去想办法,哪有问题哪儿堵。如当今学生上网问题,主要还停留在“堵”的层面,却似有愈堵愈烈之势。其实,谁都明白,网络对于人们,将会变得如同吃饭穿衣一样自然而重要。生活中,我们能因某些人的挑食、高消费或嗜好奇装异服而不让其吃饭穿衣吗?显然我们只是选择了疏导而非禁止。
 三、加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1、加强社会环境、文化市场的综合治理,营造和谐、文明的社区,是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基础工程。 如全国一盘棋大力整顿文化市场,加强执法检查,一以贯之地开展综合治理;鼓励多出精品好书、优秀影视作品、创作优秀歌曲、戏剧和反映当代青少年成长的好作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大兴文明节俭之风,培养全社会的精神信仰追求等。当社会环境现实与学校德育要求高度合拍时,学生的德育观念与道德判断才能走向单一,其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才能走向高度统一。
     2、提升家长认识,提高家教水平,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孩子的品行可以折射出家长的素质和家教水平,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其一身影响巨大。提高家长素质,提升家教水平可以开辟与利用下面三个途径。
     一是依托社区,社区优良环境与育人氛围的建设有助于家庭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家长素质的提高。如过去开展的“五好家庭”、“好公婆”、“好媳妇”的评选等,只要坚持正确的标准以价值引导,对构建和谐家庭、创建和谐社区肯定会大有好处。
     二是依托学校,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培训指导有助于提高家长科学教子的能力和方法。教育是一门科学,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家长学校这一形式,系统向家长传授如何教子的方式方法,指导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融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其思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等。特别是应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要让所有家长明白只管孩子“衣食住行”的家长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只问学生“分数”的家长也不是一个好家长。
     三是社会对缺失家庭教育的补位。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受到经济浪潮的冲击,农民工日益增多,父母离异的现象也为数不少,加之其它一些特殊原因,使得不少学生成为“留守子女”、“单亲子女”甚至孤儿,这些学生在家庭教育的不到位或缺位,必然使其健康成长受到影响。开展“留守子女”帮扶活动应该说是一个好办法,但仅帮还不够,全社会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让打工子女随父母就读也许还要更好;劝导打工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应本着方便监护学生的原则也许更为有益;建立以社区为依托、师生共同参予的留守子女帮扶网络也许更有实效。
     3、创新与夯实学校德育工作,是提升德育实效性的根本举措。
 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肩负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祖国新一代的崇高使命。
 首先,教师做为“传道”的先行者,自身应该有“道”。也就是说教师的道德操守直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身教胜于言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这远比空洞的说教更为有力,比引经据典更直观有效。当教师注重身教言传以后,再辅之于科学的方法,细腻的情感,师者的责任,必能事半功倍。
     其次,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可以说学生品德培育的过程,就是学生行为养成的教育与实践过程。要做好这个工作,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少应从下列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学生受教育历程的行为操练体系,持之以恒地抓好抓实。我们虽有全国通行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但这只是一个纲领性的规范,并且区域性跨度和阶段性跨度都很大,并不是很好操作,那么结合学生年龄实际与地区实际,制订学期、学年操练目标并按德育层次由低到高逐步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二是建立发展性的、动态式的考核评价体系。有了学生德育行为操练体系,考核评价抓不实、不连续也必然影响效果,甚至只能停留于案头白纸之间。应该说,目前已经启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已开了一个好头,说明了国家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但这个评价如何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每年每月每周每日,并转变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仍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与实践的过程。可以断言,这一工作科学地、持之以恒地抓实,必将对学生的和谐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三是要切实加强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守法、知法、懂法,在法律范围内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为。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方法,爱护自己,尊重生命,并用健康的心理去生活,去学习,去交往与实践。在这方面,尝试开设“生命课程”可能是一个好办法。
     其三,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活动的系列化设计与操练。学校要成为师生的精神乐园,必然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一般来说,校园文化有三个层次,即表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有形文化),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文化和存在人们意识深处的精神文化。应该说,名校之所以有名,更重要的是有厚实的校园精神文化。有了厚实的校园文化,学校必然步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学校德育也必将进入无声胜有声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一目的,至少可以从下列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重视学校有形文化的设计与布置,形成颇具个性的文化品位和风格,让学生耳闻目睹的就是文化的洗礼与熏陶。二是重视制度建设,用制度和规范把师生的行为引导到主流文化要求上来,并形成一种习惯和操守,持之以恒便可上升到一种自发的精神层次。三是重视学校德育活动系列化,尤其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传统节日和彰显价值引导的报告会、辨论赛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提升师生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的科技节、艺术节等。在德育活动的设计上注意其隐蔽性和艺术性,可以减少其逆反心理,增强其教育性。所谓隐蔽性和艺术性,就是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意图不要太明显,要自然,讲究船到桥头自然直。如有位老师为了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重生命,要求学生搜寻采访关于人的生命孕育与降临过程的资料信息。有位学生亲历了妇女在产房生孩子的过程并制成录像,教师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全班放映,所有学生都亲历了母亲生产的苦难历程和拥有小生命时的博大母爱,更感受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此时,教师的任何说教已显多余,而教育的目的已然达到。又如,八十年代有部电影《世上只有妈妈好》,许多学生看着看着都热泪盈眶。这里没有说教,但学生心灵所受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对母亲的情感已然得到升华。
     其四,要善于发挥校园文化优势,疏导社会对学生的不良文化冲击。如面对社会网络冲击,学校可以开辟与利用网络教室,在教师指导下对学生进行适当开放,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又可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比之禁止学生上网要符合学生实际与社会实际得多。又如,学生喜欢玩游戏,如果社会或教育内部能开发更多更好的寓学于乐的游戏软件,则无论对于学生、对于学校、还是对于社会都将更加有益。
     学生品德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长期性工程,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集社会、家庭、学校之合力,贴进学生心理与生活实际,适时教育与引导,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加强德育研究,广开思路,善于总结与反思,与时俱进抓德育,学校德育工作才能更富实效,更富生机与活力。
  • 相关新闻
banner
  1.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常见问题 | 网站声明 | 隐私声明 | 网站管理登录 | 旧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