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8-02-26 09:09:41 您是第0位浏览者
语文篇:
贴近高考,突出语文素养考查
市教科院 杨金水
二月调考是在高三备考时间过半之时对学生备考状况的一次检测,其命题思路具有如下特点:
1.贴近高考语文实际。
二月调考语文卷鲜明地将高考语文的目标和样式呈现在考生的面前,其试卷内容和形式与2007年高考语文湖北卷基本一致。这个一致性不仅体现在形似上,更体现在神似上。其试卷板块的设计,题量题型的安排以及能力点和能力层级的布置力争与高考语文湖北卷一致。这就让考生早日明确方向,有的放矢地完成语文备考任务。
2.突出能力素养考查。
高考语文已明确将语文素养的考查放在核心地位。本次调研考试也鲜明地突出语文素养的考查。“语言知识及运用”板块强化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考查的内容都在常规常用的范围内。“小阅读”板块强化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把握,“古诗文”板块强调读懂大意的基本能力,“大阅读”板块强化对文本整体解读,作文板块强化对时代和人生的思考。
3.强化命题答题规范。
本次调考是一次难得的训练技巧、形成能力的过程。二月调考的语文试卷命题时强化命题点的准确、鲜明,与能力素质点的对应。拟定评分标准时,亦强调得分点的明确与到位,反对含混不清和似是而非。文言文考查,选材平实,强化点的明晰。设置的考点,既能以抽样方式体现文言文阅读能力,又有较好的区分功能。古诗词考查注重引导考生对诗词大意、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三方面的关照。语言运用考查注重引导考生关注语言表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学作品阅读注重引导考生整体把握文本,深层理解文意。作文命题选用材料作文的形式,注重引导学生在“精神生活与幸福观”的关系上做文章。
历史篇:
新角度来诠释历史教材
武汉市三十中 刘正涛
1、力图以文明史观为指导。
用文明史来重构知识体系,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有机地融入文明的演变之中,是近几年高考的发展趋势,本次调考很好地体现了该特点。
2、力图体现2007年高考命题趋势的基本精神。
2007年高考表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高考试题命制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次调考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①通过提供新的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认知和重构历史。②在重视基础知识之上的以问题为中心的 “专题探究”模式。③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历史常识和对历史基本概念的理解。
3、力图充当在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的检测、指导角色。
本次调考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检测前一阶段单元复习的效果,同时对下一阶段专题复习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其中,检测前一阶段单元复习的效果:①纯记忆类:如14题、18题、19题、22题(“马赛曲”题)、40题中的第1问。②阶段特征类:如13题、16题、20题,以及38题和40题的每一问单独拿来出看都是从阶段特征的角度来考察的。对下一阶段专题复习提供方向性的指导:①创新专题类:如选择题的15—17以同类知识归类的题串形式呈现,14、18、23题对同类知识的归纳,综合题38题对工业化的纵向考察。②区域历史类:如40题。
4、力图贯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研究精神
本次调考历史部分的试题,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创设了多个新的情景,引用了各种类型的史料,它可以使学生学会识别各种类型的史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习惯和能力。
5、力图体现人文关怀特征
本次调考不回避现实热点,突出历史的社会功能:如综合题40题的“武汉”题对应于“武汉1+8城市圈”问题,把它们作为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的载体,极大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历史学科社会功能的显现。
6、力图创制全新的试题
本次调考避免使用旧题、陈题,按照高考的变化趋势,从新的角度来诠释历史教材。一方面引导老师关注高考的走向,一方面体现对学生公平、公正的原则。
数学篇:以重点知识构建试题主体
市教科院 孔峰
二月调考文理两套数学试题的命制主要是检测全市第一轮复习学生对高中数学掌握的基本情况,同时为下一阶段的复习指明需要改进的加力方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高考数学命题的特点。因此在命制二月数学试题时,努力遵循教育部考试或新颁布的《考试大纲》的规定,同时根据湖北数学试卷命题人多年来的命题特点和风格,在2006、2007年湖北省独立命题的结构、类型、分数分布等特点的基础上适度创新,融入新课标、新大纲的理念,试题突出数学知识主干,以重点知识构建试题主体,选材寓于教材,同时很多地方又高于教材,需要教材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
具体而言,此次调考的数学试卷命制有以下指导思想:
1.命题考查学生对课本的关注程度、重视对数学基本概念、知识、方法以及基本技能的考查。
2.以主干知识为主进行命题。
3.重视对新增内容的全面考查,努力和新课标下的命题接轨。
4.重视新知识、新方法在传统知识中的应用和渗透。
5.适当地强调综合,但综合程度尚未达到高考要求,这为下一阶段的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方程思想、函数思想以及分类讨论等,是处理数学问题必备的指导思想,需要加强和渗透在处理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去。
7.命题时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特点安排试题,以便学生更好发挥。
8.根据文理科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特点,以及高考对文理科的不同要求,减少文理科试题相同的比例。
政治篇:结合时政热点,考查基础主干知识
市教科院 张祖涛
命题说明
1.立足于对第一轮复习的检测,试题注重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试卷依据考试大纲的知识范围的规定,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学科的基础主干知识,既突出重点知识,又兼顾知识的覆盖面。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时政热点和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对国家意志和时代精神的理解。试卷以科学发展为灵魂,选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劳动合同法颁布、义务教育免费制度、节能减排纳入政绩考核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等热点,考查了考生对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十七大精神的理解。
3.体现高考要求,坚持能力立意,注重学科能力考查。第39题是一道对07年高考试题高度仿真的图表分析题,较好地考查了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1.继续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消除知识漏洞,排除理解误区,注重专题整合,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
2.提高第二轮热点专题复习效率。要坚持“以我为主、关注长效”的原则,精选热点专题;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把握探究角度;坚持能力立意的原则,着眼于基础主干知识的运用,培养和提升“四种能力”。
3.注重方法指导,提升考试能力。要深入研究高考试题及经典调考试题,提炼解题规律与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解题的方法论系统,明确答题规范。
英语篇:全面体现高考要求
市教科院 沈启智 肖启焜
本次调考旨在通过测试检验我市2008届高三学生前一阶段复习情况,进行调研,发现问题,为下步复习教学提供改进措施。
英语试题从内容选材到命题设计、以及难度把握都尽量体现高考要求。更为重要的是突出了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通过听、读、写等语言活动来考查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水平,对本届高三复习教学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本次调考英语试卷注重基础,强调运用,突出能力;题量适度,选材丰富;时代感强,难度适当,能够考查出考生实际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体现出较好的效果。
试题分析
1.听力
对比2007年湖北卷听力题,从难度来看,本次调考第1小题至5小题的设计难度逐步加大;选材长度逐步提升,以利于学生逐渐进入状态,适应听力中较长段的对话。去年湖北卷多段材料中需要通过说话者的语气来判断答案,本次调考听力题中也有此类设计。另外适应考试所要求的适当语速也是本次调考进行训练的目标之一。
2. 多项选择
该节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检查考生的英语语言知识运用水平:①、 对词义的正确理解;②、词组的搭配和习惯用法。
3、 完成句子
本大题是2007年高考试卷中新启用的一个题型,重点考查考生对于语法和句型结构的掌握与使用,同时也涉及词汇的运用。
4.完形填空
本题选材涉及“瓶装水(bottled water)”这样一个十分生活化的话题,夹叙夹议,阐明观点,内涵丰富。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对该段短文理解的准确程度和对词汇的运用能够反映出考生对于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短文难度也与上两年湖北卷大体相仿。
5.阅读理解
体裁不单一,题材多样化:5篇材料中,A篇涉及环保,介绍了鸟类与植被的关系,B篇关系社会,谈到对二战老兵的采访;C篇则介绍了德国一项课程改革的消息,培养中学生体验“幸福感”;D篇颇具文学色彩;E篇讲的某地山区教师借助高空钢缆往返学校工作的情况。
主要考查内容为:①理解主旨要义;②理解文中具体信息;③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④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⑤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6. 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要求写出正反两方对立的观点。要想写出一定的水平,要得较高的分数,仍有一定的难度。
高三复习建议
根据阅卷情况及抽样调查,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完形填空、阅读的A篇和B篇、短文改错中。应该说,本套试题具有很明确的导向性,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1. 听力。
① 、 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录音语速要与考试录音接近,最好略快一点;材料要强调时代气息与文化背景;选项要突出语境。在考前再做50套左右的练习;② 、强调一定要在放录音前快速阅读问题及选项,尤其是第一节。教会学生相应的解题技巧;③、 不仅要听模拟试题,也要练习一些泛听材料,以提高学生的听力意识。
2. 单选与完成句子。
认真归纳总结近几年高考题。慎用训练题。
3. 完形与阅读。
①、认真做好“精读”。从看懂文章到做题技巧进行全面的复习,反复的训练;②、认真做好“泛读”。努力提高学生的语篇意识和语言意识;③、阅读的选材要从难要求,但要有度;④、建议每周固定一个课时,专门教学阅读;⑤、专项训练中要突出完形与阅读。
4. 书面表达。
①、建议每周固定一个课时,专门教学书面表达;②、每周写一篇短文,老师批,学生自己改或学生相互改正;③、反复强调好的书面表达是什么样的,从词汇、句型到语篇的逻辑;④ 、练习书写各种题材、体裁的书面表达。
新课标的实施,体现了英语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地钻研,才能结出硕果。
物理篇:试卷结构与高考试卷类似
市教科院 陈继明
物理命题以《考试大纲》为指导思想,未超出《考试大纲》规定的能力要求和考试范围,试题表述科学、规范,无偏题和怪题。选择题和实验题难度不大,3道计算题难度逐步增加,全卷整体难度适中,比2007年高考容易。
1.试卷涉及的知识覆盖面较宽,共覆盖《考试大纲》17个单元中的14个,对热、光、原、振动的考查仍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3道计算题突出考查物理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全卷涉及力学、电学两大板块的试题所占比例分别为50%和35%,合计约占85%。试卷结构与高考试卷类似,较好地体现了调研、诊断功能,高考的导向作用明显,具有较高的调研考试信度和效度。
2.试题全部为改编或者创新试题。如第24题双杆联动问题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第1问很常规,一般学生均能解答。第2问设计新颖,在历年全国高考和各地调考试卷中均没有出现,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深刻理解电磁感应电路中的功能关系。又如第25题颇有新意,由于是压轴题,所以命题时设计了两个难点,一是运用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处理弹簧问题,二是用动量和能量的方法处理弹簧问题,特别是运用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处理弹簧问题,历年高考均未涉及。
3.少数试题渗透新课程理念。如第25题根据“火星的现在、地球的未来”一文命题,呈现方式新颖,适度与地理学科综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富有美感,难度适中。
4.绝大部分试题以能力立意,重视对学科能力的考查。如第14—17题侧重于理解能力的考查,第18—21题侧重于推理、分析能力的考查,第22题侧重于实验能力的考查,第23题侧重于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第24、25题侧重于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全卷重点考查了考生运用力与运动、动量与能量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如第18、19、20、21、23、24(1)题考查用力与运动的关系解题,第16、24(2)、25题考查用动量和能量观点解题。
5.实验题侧重对实验基本知识和完成实验能力的考查,第22题(1)问学生能不能拿分,要看在第一轮复习后对每个学生实验的基本知识是否掌握。第(2)问考查读数、连线和实验结论,都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6.重视对物理思想方法的考查。如整体法和隔离法、图象法、等效法、对称法、极值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物理过程和状态的分析等思想方法在试卷中均有体现。
化学篇: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严格按照2007年《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要求和2007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结构设计本次高三年级二月调考化学试题。即化学题量为8+4,分值为108分。
2.完全以教学和考试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为依托,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体现“调研摸底”作用,了解本届学生目前的基本状况。如本次考试化学试题的主要内容中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有:阿伏加德罗常数、电化学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共存、化学平衡、化学用语(化学式、电子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元素周期律、晶体结构、化学键等;元素化合物知识部分有:根据化合价和原子半径进行元素的推断、根据框图转化关系和化合物性质进行推断、主要元素(如O、S、Cl、N、Si、Na、Al等)及化合物(如H2O、H2S、HCl、NH3、SiO2、NaCl、Na2S、Na2CO3、NaAlO2、NaOH、Al(OH)3、Ca(OH)2、H2C2O4、的性质特征、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应用、化学肥料等;化学实验部分有:化学实验原理、化学反应产物的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检验、装置的作用、化学试剂的使用、实验现象的分析、气体的除杂、洗涤、吸收与检验、物质性质的分析与判断等;有机化学部分有:有机物的性质与推断、有机物的用途、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同分异构体、有机反应类型等。化学计算只考查基本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有关溶液浓度的计算。
3.结合今年的高考形势和目前这一阶段复习的情况,适当控制难度,一方面保护学生下阶段复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个醒,今年高考化学试题可能比去年稍难,不得掉以轻心,试题设计难度在0.50~0.60之间。
4.试题突出了对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所应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突出了对化学科学基本素养、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考查。如注重化学用语使用、推断题和框图题中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以及大部分的选择题的计算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等。
5.试卷长度适中,试题语言精炼,文字表述较清楚、简洁,意图表达较准确,试题的阅读量和书写量都不大,但思维量不少。在理解题意和阅读方面没有给学生设置特别的障碍,相应地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6.试题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在可能的情况下体现学科内综合的特点。
7.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8.突出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薄弱环节,在实验和信息迁移上做点文章。
市教科院 蔡玺祥
生物篇:模拟2007年高考试卷结构
市教科院 付燕
1.命题思路
本次调考生物试题的功能定位是对第一轮复习进行全方位检测;在规范第二轮复习的复习方向,体现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等方面起到引领作用。
2.试卷结构及特点
试题模拟2007年高考的试卷结构,必、选修比例约为3:1,选择题通过题干和备选项体现知识间的综合,必、选修内容的融合;非选择题以实验(调节)、遗传作为考查的主要内容。
试题在把握回归与创新的关系上,以回归为主,创新为铺,命题素材均为学生熟悉的情景,此特点与2007年高考试题极为接近。如31题遗传题第1小题,命题材料来源于课后练习,但在问题设计和解决方案上又有别于教材。30题考查的实验原理的文字表述来源于教材。所有的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均为主干基础知识,突出体现学科内知识综合。
试题设置了一定的难度梯度,选择题以中档、容易题为主,非选择题的难度大于选择题,非选择题的每一题均设计了填空和文字作答两种形式,题干的限制性提示便于学生思考、正确作答。试题在难度的设计上,将难题的落点放在突出对思维过程、思维品质的考查上,摒弃追求知识点的艰深和怪异的做法。在能力考查上主要考查了解读数据能力(如第5题)、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对新信息的学习能力(如30题考查学生从实验设计中解读出实验原理,31题用文字表述杂交方案及判定结果)、实验设计能力(如30题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设置不同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概率计算能力(如31题)、逻辑推理能力(如31题)、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如1、2、3、4、5题)等。
3.试题分析
第1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内容,综合考查了呼吸作用、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细胞和代谢章节的内容。此内容为高考常考点
第2题:综合考查了必、选修中有关光合作用过程、C3、C4植物光合作用类型的内容,此内容为高考常考点。
第3题:考查选修教材中特异性免疫的有关基础知识,此内容为高考常考点。
第4题:综合考查分子遗传学与微生物培养中的有关问题。学生须对噬菌体的增殖方式,噬菌体与细菌的依存关系,细菌培养基的组成有清晰的知识背景,才能作出正确选择。
第5题:以曲线为载体,考查了种群增长的相关问题,此内容为高考常考点。
第30题:以动物激素调节中的反馈调节为背景,考查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产生的甲状腺激素之间的关系。在给出实验设计步骤的前提下,考查学生能否从实验设计中解读出实验原理;考查学生在新情景中合理运用同位素示踪法解决问题;重点考查了实验组的设置和确定观测指标。有关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的问题是高考常考点。
第31题:此题考查主题为经典遗传学内容。由两个独立的问题背景呈现。第1小题:突出体现回归教材的命题思路,以教材课后作业为素材进行改良,考查了如何运用杂交的方法确定“基因突变的直接原因”、“隐性基因携带者”;如何确定“非遗传因素影响”等不同的情况。第2小题:综合考查了伴性遗传、致死基因、遗传概率、对纯合子和杂合子的鉴定等。
31题试题知识考查点几乎涵盖了高中教材经典遗传学中的诸多问题,对学生作了较全面的检验。
地理篇:无图不成题,解题必用图
市教科院 余克四
地理命题立足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强调回归地理学科本位,围绕中学地理主干内容及重难点知识来取材设问, 重视对地理综合能力挖掘,突出体现地理学科的实践价值和社会功能, 引导考生学以致用。
1.始终强调对地理主干知识的检测。地理试题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图与空间定位、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工农业生产布局、人口与城市化、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这些考点均能反映学科主要面貌或基本的分析、研究方法,立足于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原理和规律。近年这些具体的知识点在试卷中复现率相当高。地理试题的地理味很浓,倚重主干知识,考生应对时不会感到偏、怪,难度适中。卷中自然地理部分占总分值的54.5%,尤以气候内容居多,占总分值的34.1%,人文地理部分占总分值的36.4%,其中第八章和第十章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13.8%和16.0%。单纯考查区域地理部分的约占9.0%。
2.突出对地理思维素养和能力的考查。地理高考主要考察考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二月调考试题情景围绕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展开,突出考查考生对地理基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强调“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地理学习的实践价值。单纯记忆性的地理知识考查较少,绝大多数地理题目要求考生能“三思而后行”。地理设题者给考生留有较大余地的思维时空,许多题目短小精悍但分值不菲,如第36题、第37题、第40题,不经过缜密的分析推理,想答完整的确不易。
3.突出考查地理读图识图、空间定位能力,要求考生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无图不成题,解题必用图,这在地理试卷中十分明显,试卷中的每题都是建立在地图的基础之上的。全卷共设计了各类图表共12 幅,全面考察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4.解题思路彰显地理学科的基本特点——区域性、综合性
每题的解题过程都十分强调地理的视角,即地理的区域性和综合性。例如36、37、40题就十分突出强调区域性和综合性,关注地理机理过程。这个特点在选择题也十分明显。
5.反映社会热点、焦点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如第40 题就密切关注“1+8”两型社会的建设问题。